《香港请回答》二十国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海外公众重新审视香港议题

2020.9.25

纪录片《香港请回答》秉持“外聚焦”视角不作全知的判定,而是通过全面的采访、两派意见的交锋,呈现出香港社会复杂、撕裂的真实面貌。

过去一年多来,香港乱局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港区国安法正式颁布实施、社会渐趋稳定之际,人们仍然有许多疑问需要解答:昔日“东方之珠”为何出现如此尖锐的社会对立?香港各界青年如何看待今日之家园?面临瓶颈的港岛未来的发展路径在何方?

纪录片《Tears of the Dragon》(《香港请回答》,上下集,共100分钟)正在包括日本、印度、芬兰、南非在内的全球20个国家播出,所到之处皆引起强烈反响,并创造多地收视纪录,该片近期还将登陆西欧北美平台。

《Tears of the Dragon》以独特的视角剖析了香港社会问题的根源,并面向未来呈现出香港发展的全新图景,为海外观众重新审视香港议题提供了广阔视角,他们纷纷留言:“比起中国共产党一贯对香港发展繁荣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西方的很多做法只不过是以香港为棋子的政治操弄”;“一国两制是伟大的创举,中国人有智慧把它进行继承和发展”;“这部作品让我听到了各方的观点,也了解了香港历史、文化、政治的本土特点和复杂性,所以它是最好的思考的起点”;“理智战胜了情绪,真实压倒了谣言,这是我看过的有关当代香港最好的纪录片”;“看了这部纪录片以后,我想对香港的年轻人说,我理解你们的不安,但毫无疑问的是,香港的未来并不取决于美国,而在于拥抱中国大陆,你们应该做出正确选择”。

为什么这样一部100分钟的纪录片在海外能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呢?

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提出了文本叙事的三种视角: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分别代表全知视角、人物自身视角和旁观者视角。其中,外聚焦不似零聚焦无所不能,也不似内聚焦具有较浓的主观色彩,在这种视角之中,叙述者通常以“他者”的身份保持高度的冷静,注重客观的叙事呈现。

《香港请回答》具有明显的“外聚焦”视角,作品力图通过影像性对话建构起一个多元舆论的场域。片中不但有建制派人士和普通市民的采访,也没有忽略示威者的声音。特别是香港年轻一代的心声在片中有较充分的体现,遍及企业家、学者、议员、律师、研究生、普通青年等不同身份和阶层,形成了香港青年较完整的群像拼图,加之对多位中国问题专家的采访,观众可从多元表达和平衡叙述中由表及里,获取丰富、复杂而又微妙的深层信息。

纪录片《香港请回答》深刻揭示了香港乱局背后的社会原因:房价畸高、代际冲突、产业转移、贫富分化等。多位香港普通青年在片中吐露:年轻人出路太少,买房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生活的压力使“斜杠青年”大量涌现,从而滋生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纪录片在直面上述客观事实的同时,也让世人看到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香港这一代年轻人在智能手机时代和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很多人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因而不了解自己的国家,在困难面前借助网络逃避现实,并重塑自我认同。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香港今天的困境,根源正在于它的殖民体系残余。

纪录片以权威的采访剖析了高房价的根源。中国问题专家、剑桥大学马丁·雅克博士指出:“香港房价之所以这么高,是因为英国制造了少数人垄断的寡头经济,通过寡头控制香港,所以中国从英国接手了这样一个香港,而当前香港的政治制度仍有浓厚的殖民特征,缺乏实现变革的能力。”

然而,民生问题无可回避。纪录片通过讲述香港青年卢晞文因看不到希望移民新加坡的故事,以新加坡的社会治理和房地产管控为参照,说明了一个强力、高效的政府体制对于解决棘手的社会问题、保障民生、维护稳定是多么的重要。马丁·雅克认为,香港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应当创造一种比以往更有效的、创新的治理形式。

在社会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当社交媒体沦为一种政治工具时,更促使了香港社会的意见两级和分裂。纪录片《香港请回答》秉持“外聚焦”视角不作全知的判定,而是通过全面的采访、两派意见的交锋,呈现出香港社会复杂、撕裂的真实面貌。

在这一过程中,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观点表述中得出相对理性的结论。例如“黑衣人”说参加示威的原因是为了对“乡港”的爱,他们离开了这座城市就会一无所有。由于国家观念的淡漠,他们幻想着与内地保持距离,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抗拒迅速发展的内地对香港的改变。

马丁·雅克博士等人的采访则凸显了这种观念的狭隘和短视:“香港的一大优势是,相比新加坡而言它背靠中国内地,且同其关系密切。假如剥离这层关系,如部分示威者所愿,那你还剩下什么?

今天,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已将香港与内地在时空上紧密相连,未来更为需要的则是心理和文化意义的连接。

在片中,价值观的对立成为一个核心的、看似难以协调的问题,但《香港请回答》用一个个人物故事表明的是:一味对立、怨天尤人是没有前途的,青年人应积极而为,促进社会进步,走出发展的瓶颈。例如,年轻的区议员探访关怀生活困难的家庭,为其争取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科技创业者林恒一每周要花一半时间在深圳工作,拓展业务,他的公司日渐发展壮大得益于把握住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所带来的机遇。

历史上粤港澳之间有着深厚的文化和商贸渊源,大湾区为香港的创造力、金融优势、海事经验打开了广阔的施展空间。现在从香港出发只需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就能抵达高科技之城深圳,大湾区很可能成为未来几十年世界增长的中心,林恒一道出了代表香港一批有为青年的心声:“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去拓宽眼界,离开我们自己的舒适区。”

作品将香港问题置于国际大环境中讲述,寻找不同矛盾冲突中的共同点。例如,英国脱欧凸显了利益受损的本地人与外来移民者、与统一的欧盟的冲突。“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下的反全球化浪潮使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水晶球”产生了裂痕,全球治理秩序已严重失衡。而与此相反,基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的判断,中国依然从支持全球化中获得生机与活力,且从不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

经济学家迈克尔·奥沙利文评价:“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人们更加短视,但我认为人们需要后退一步看看长远发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世界正在改变的事实。”这一观点不但指向国际环境,也对香港有着启示价值,因为香港问题只是全球乱象的一个缩影。

这种跨群体、跨地域的多元影像对话,使《香港请回答》这部作品能够为全球观众建构一个有助于理性思考的影像框架,促使人们真正理解香港所发生的一切,反思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种种偏见,彰显了纪实大片的现实关切与厚重质感。

除了民生、政治层面之外,文化的传承成为《香港请回答》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对于香港来说,新一代市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显得至关重要。

香港的功夫片曾经达到极高水准,也推动着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摄制组拍摄了年轻的洪拳教练林存浩,他对“功夫已经不受年轻人关注”的担忧,折射出传统文化在香港遇冷的现实。但林存浩没有放弃,他通过3D建模、动作捕捉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助力,凭借已过世祖父练武的照片制作出表演视频,以传承洪拳功夫。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脉,摄制组采访各界港人,反映出推广普通话、普及历史知识、传承文化仪轨等方面的教育和养成对香港长远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学者说:“我们大部分人在家都说粤语,这是自我认同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排外。同理,当你谈到香港身份,不是说你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两者是可以并存的。”

的确,香港文化是一种中西交融的文化,这是属于香港的独特优势,但中华文化如果式微,香港文化也就失去了根源与光彩。正如片中年轻的香港航运大亨赵式庆在采访中所言,现在的香港相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历史,否则你将不知道未来要走向何方。

纪录片讲述了一家内地公司负责承建香港故宫项目的故事,将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将到香港展出,隐喻着未来一种集体历史感的回归。

在“外聚焦”视角的观察之中,香港的未来将是怎样的图景?《香港请回答》借功夫巨星李小龙提出的习武思想——“似水无形”展开。“灵活多变、似水无形,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被认为是香港文化的灵魂,尽管繁荣饱受乱局的侵蚀,但人们仍然从多元影像对话中看到了未来香港的希望,因为这是一个富有活力、灵活高效的城市。

片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希望,随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沟通对话的展开,大家一起努力让香港恢复曾经的繁荣面貌。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年轻一代,让他们更加有目标、有方向,拥有试图拥抱梦想的力量。

片中预示,在后疫情时代,如果香港能够抓住建设“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时代赋予的新型全球化机遇,培养长远发展的心态,就能够开辟属于自己的道路,重新成为“亚洲之龙”。如片中赵式庆所展望:

新机遇正在酝酿着,东方之珠,狮子山下,香港会对明天作出乐观的回答。

文 | 唐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