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在上海街头,我们问过3000多个路人“可以跟你回家吗”

2019.8.4

1961年,一部“奇特”的电影在法国诞生。一位女士拿着话筒走上巴黎街头,随机问路人“你幸福吗”?导演让观众看到,有人不理睬她、有人拒绝回答、有人说出莫名其妙的答案、也有人在镜头前滔滔不绝。

在这部著名的《夏日纪事》中,人类学家、纪录片导演让·鲁什与埃德加·莫林将“真实电影”的概念带到人们眼前,用一种极度坦诚的方式,试图将当时巴黎年轻人的日常真实地展现。影片慢慢从简短的路人访问,变成于室内跟个别人物作较深入的访谈。

2012年,在一个基层调查节目里,同样的问题在中国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答案。面对“你幸福吗”,“我姓曾”一类的神回答,在让人忍俊不禁之余,引发了许多解读与反思。

2019年,怀着了解当代中国人真实生活现状的目的,我们在上海这座包容了丰富人群的大城市里开始了一次属于我们自己的尝试。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摄制组共询问超过3000个路人,进入100多个家庭进行拍摄,最终选取了16个被采访对象的故事,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由优酷和云集将来联合出品的《可以跟你回家吗》(以下简称《回家》)。

目前,《回家》豆瓣评分8.0,在以纯素人为主角的同类型纪录片当中,《回家》收获了两倍于平均值的评论数和弹幕量。大批观众感慨,看到了生活真正的样子,看到了自己。

被拒绝三千多次,走进一百多人的家

《回家》上线之后,曾有一些观众怀疑,走在路上被拿着摄像机的人提出“跟回家”的要求,真的有人会答应吗?这些人是不是事先安排好的?

优酷资深制片人王晓楠提供了一组数据,《可以跟你回家吗》的废片率粗略估计在90%以上,这意味着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只是素材的冰山一角。我们最终看见的16个故事,是导演组问过3000多个路人,进入了100多个家庭里拍摄,才最终收集到的。

这一部“成功率”只有不到10%的纪录片,对于制作团队而言,本身也是一次大胆和坦诚的尝试。

为了涵盖更多职业、年龄、阶层的族群,从今年1月份开始,摄制组兵分几路,选择在上海图书馆、新天地、衡山路、张江、陆家嘴、淮海路、古北等地标位置进行蹲点。

每天从下班时分开始,在街头问路人「可以跟你回家吗」,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充满挫败感的巨大工程。

总导演李鑫笑言,「我们要求编导一晚上不被拒绝超过50次,不能说收工。一般来说被拒这么多次,基本快到半夜12点了,能拍到人物的可能性就很低很低了。有时候运气不好,连续几天都拍不成一个。」

在最终上线的16组人物中,有几位被采对象因为个人形象和表达能力非常好,令有些观众怀疑是不是「事先找好」的。但这就如同你的朋友之中,总有几个人是美丽善良活泼开朗的,这是一个概率问题。

真正做过这样的街采,就会发现它确实是个挑战,但也无需「事先找好」。

总导演李鑫表示,「比如我们搭讪的时候,男性的拒绝率就比女性高很多。我个人理解,是男性更‘爱面子’,很少展示自己的真实内心,女性相对而言则更有倾诉欲。我们当然也希望拍到最多元、最有趣的族群,但我们不会违背‘真实性’这个基本原则,最终能够拍到什么人,都是随缘。」

一部摄像机带给了我们什么?

《回家》的每一集节目,都会从一个个街采开始,观众会体会到导演的视角,被拒绝、被提问,被质疑,看到一个个普通人面对镜头时的反应。

在陌生人的镜头前,一个人会带上另一个面具,还是被剥下一个面具,在制作《回家》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答案。

节目组跟随24岁的上海女孩沈莞粼回家,受到沈妈妈的热情接待,话题很快就聚焦到了莞粼的婚恋问题上:因为莞粼的男朋友来自外地,沈妈妈认为女儿成家后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每年过年怎么办,到他们家去了,我跟你爸爸就是孤老头子孤老太婆了。」

拍摄完成后,沈妈妈特别向节目组说了好几次,谢谢导演为她提供了跟女儿心平气和交流的机会。因为平时只要谈到这个问题,母女俩就会发生冲突,不欢而散。

沈妈妈表示,自己说的道理其实女儿都懂,但就是没有一个正常交流的氛围。「你今天来了给了我们一个沟通平台,让她知道我心里的想法」;「(我们)平时交流没有这么深的」。

云集将来制片人张顗说,在拍摄了100多组对象后你会发现,有时候纪录片拍摄对于被采访者而言会有一个「情绪出口」的功能。

「每个人都需要有情绪出口。他平时可能无法向身边的人表达,跟家人、朋友都无法表达,但回到自己家这个最隐私的环境当中,面对我们这样的陌生人,却可以表达出来。」

而这些话,可能不仅仅是被采访对象平时不会说的,还是许多观众藏着心里的话。观众与本片的共鸣也就由此而来。

摄制组欣喜能够成为一些普通百姓的「情绪出口」,他们也珍惜每个来之不易的被获准进入被采对象家门的机会。他们进入每个家庭,都坚持对话两个小时以上,用耐心和最诚恳的姿态,去了解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其实,不论他们是找到了「情绪出口」,积极地表达,还是面对镜头,始终腼腆和克制,这些都是我们所能收集到的真实反应。

《可以跟你回家吗》有遗憾吗?

在坚持拍摄了数月之后,《回家》收集到了不少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正能量。也许镜头里的人和你一样普通、经历了一样的挫折,但他们有更好的态度和方法,面对未来。这是对于观众而言,《回家》的一部分价值。

从陆家嘴出发,节目组跟随从江苏来沪做财务工作的张小姐,到了她租来的房子。房子是跟人合租的,非常简陋,还会漏雨。作为独身女子,她自己刷墙,自己组装电脑,热爱户外运动,家里有两个大大的工具箱,里面还有她修东西会用到的一把热熔胶枪。

同样来自外地的陈国丰。从小城市到北京读大学,又因为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从北京大公司辞职来到上海。陈国丰一边跑出租一边做保险,每天六点出门,半夜回家。陈家有两个女儿,陈太太是全职妈妈,陈国丰的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但我们看到的是,陈国丰与我们分享自己的「小目标」:每天运动一小时,每个月读一本书。

经济条件还不错、名校毕业的上海男孩,在「自恋」的表象背后,却是事业上屡屡受挫、看过5年心理医生的强大落差。他很坦率地说,「30岁的时候,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心态平和多了。」

其实,不论富裕与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痛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生活“这个词。

通过16组精选出来的被采对象,《回家》向观众呈现出了更为立体的众生相。

但当然,《回家》也是一次尝试,也有着自己的遗憾。

总导演李鑫解释说:“节目本身的形式,使得我们想要拍摄有家有口的中年男性或女性,就很困难。家里有孩子、有的还有老人,他们自己很难做决定。

再者,因为家里有这些人,家对他们来说,私密感已经消失了,成为另外一种‘公共空间’。

可能这是很多中年男女,尤其是中年男性活得比较累的原因。没能听到这个人群的表达,我个人觉得是一个遗憾吧。”

无论如何,《可以跟你回家吗》这个尝试已经告一段落。最后,正如节目上线的前一天李鑫导演曾发的朋友圈所说,「感谢每一位为我们打开家门的人」。也谢谢《回家》的观众,包容了这个纪录片里晃动的镜头,有限的机位,和朴素的包装。希望每个人都能收获直面生活的勇气,和本片的slogan说的一样,努力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

(部分素材内容摘自「周到上海」《在上海街头,这个节目问过3000多个路人“可以跟你回家吗”》,作者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