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鑫:什么是“新媒体向”纪录片?

2019.4.11

云集将来新媒体部成立于2018年,与创作一部(经典纪录片方向)、创作二部(纪实类综艺方向)和云集北京(纪录电影方向)分别主攻四个不同的作品类型。近期,新媒体部制作的第一部纪录片《可以跟你回家吗》即将于优酷视频上线。这是云集将来制作的首档都市观察跟拍式纪录片。

即将上线的作品究竟有何新意?什么是“新媒体向”纪录片?它有着怎样的基因与使命?今天,新媒体部总监李鑫专访,也许会刷新你对纪录片的期待。

李鑫 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从事编剧、剪辑、导演等工作十余年,导演、监制过的品牌微电影、TVC超过200部,2015年担任深圳卫视纪实综艺《宅人食堂》第三季总导演。现任云集将来新媒体部总监。

Q:由新媒体部主创的《可以跟你回家吗》(以下简称《回家》)就要登陆优酷视频了,能透露这是一个怎样的片子吗?

A:这个节目其实最初是一个“实验”。实验的灵感来源于去年一个有意思的日本综艺。摄制组在街上随机搭讪路人,问能不能跟其回家,就其个人生活做一段采访和拍摄。最终在节目里可以看见各种有亮点的人,或者有巨大反转的人物故事,挺猎奇的。

后来我们很好奇,如果在中国搭讪路人,会有人同意让我们跟回家拍摄吗?于是我们拿着机器在上海开始了“实验”。结果拍出了很不一样的感觉,或者说拍到了很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它没有像在日本一样拍到很多爆点,不“综艺”,但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很走心的纪录片。你会跟着我们的镜头进入一个个陌生人的家中,发现人人都有故事,家家都有微光。就先透露到这里吧。

Q:这种实验类型的纪录片是新媒体部的主要创作内容吗?“新媒体向”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A:我们做“新媒体向”的纪录片,其实是想探寻一种与观众沟通的方式。这是新媒体部的一个使命。

以前我主要拍两类影片,一种是有喜剧性质的,一种是偏情感路线的微电影和商业片等,因为一直对纪录片很感兴趣,后来就开始了纪录片创作。只是,以往的很多传统媒体纪录片里,很多带有俯视视角,或者说是偏说教的、“先入为主”的。它们没有把观众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而我希望拍摄的纪录片是能够与它的观众产生真正沟通的,这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一个创作理念。


李鑫导演工作照

在我的概念里,纪录片相对来说是中性的,它不是一定要传达一个观点。可能是捕捉一些时刻,或者是这个世界的某一个面,仅这样一个功能。比如《回家》这个片子,就是真实地记录这个面,不带入自己的观点,尝试通过影片与观众之间建立一种平等的沟通。

Q:是什么激发了“建立沟通”这种创作理念?

A: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互联网成为纪录片的一个主要传播环境。互联网观众的特点,第一是偏年轻,第二声量也是最大的。他们有很强的表达欲,或者说“刷存在感”的欲望。或许从80后开始,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自我意识都很强,很善于表达、也很愿意表达。

面对今天的互联网观众,类似于“鸡汤”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说的更直接一点,观众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鸡汤”。随着社会的进步,整体上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正在提升。“刻意”的东西很容易被分辨,是我们都不喜欢的。就纪录片而言,它需要给观众留下一个可以发表评论的空间,而不是先去把这个评论的导向给引导了。

Q: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人和声音都有,创作“建立沟通”的新媒体向纪录片,是否也是一种挑战?

A:确实,就现在做的这个片子而言,导演采取的态度是客观中立的,不希望片中任何人因为所说的事或言论受到来自网络的伤害,这是第一位的。比如,在《回家》中一些人提到了自己不顺利的感情经历,或者不关心自己的家人等,会有可能成为一些人“讨伐”的对象。客观上来说,整个社会人的素质良莠不齐,网络上更有专门的“喷子”,会把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作为宣泄自我的方式。这种现象难以规避或控制。

但我想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作为创作者,我们的态度是诚恳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尝试、一切结果,都是基于想寻找一种用纪录片与这个社会沟通的方式。我们相信观众能看到这一点。

这也使得新媒体部的创作对导演会有一些要求。比如在人物故事中,你的采访方式,提问方式,沟通方式等。尤其我们的拍摄对象都是身边的普通人,我们不做价值判断,不去“judge”别人,不能带偏见,这是我们创作时的原则。

Q:今天,用影像记录自己生活的门槛越来越低,抖音、小红书、V-log等传播形式盛行,人人都在做生活的记录者。这些形式的内容对新媒体纪录片的创作有影响或启发吗?

A:新媒体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它最大的价值还是真实。像V-log,或其他在新媒体上传播的关于个人的影像,很多还是基于“设计”的,虽然来源于生活但不一定表现的是生活的本质。而我们始终在思考的还是关于“真实”的问题。

早期我其实对纪录片有一个误解,我觉得只要有摄影机存在,就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记录。特别是在拍人这个问题上,机器一定会对拍摄对象形成干扰和影响。但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真实?


(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你会发现,一些电视剧你会觉得它是真实的。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都挺好》,反映了很多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状况,重男轻女、“啃老”、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虽然他是艺术加工的,但你能从中看到真实。所以,真实不是形式上的真实,因为形式上的真实是不存在的。

对于纪录片来说,比如我去拍一个普通人,我们要追求的真实不是保证每个人跟我说的都是真心话。而是所有在这个镜头前捕捉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你随机选择一个陌生人,然后与他交流,从搭讪到认识再到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对方所有的反应,“我今天没有化妆”、“我家里很乱”、回避或是推辞,或是故作淡定,以及在访谈中的表达,都是真实的。我们记录下了这个时代里关于倾诉的画面。

此外,也可以从创作规律上来理解它作为纪录片的本质。尽管在之后的成片中,你会看到一个人的故事时长10到12分钟,但其实每个人的采访拍摄都是连续3至4小时的。随着拍摄对象的逐渐增多,我们开始从他们身上获得反馈,反过来思考拍摄的意义,然后经过完整的后期制作,才形成了最后的作品。

Q:所以,新媒体向纪录片的核心是有关“真诚”和“体验”的。

A:对。一方面新媒体部在寻找关于纪实内容合适的表达方式,寻找与观众的沟通方式,突破传统纪录片的限制。

另一方面是要扩大创作的主体边界,会更多地关注普通人。它不是真人秀,不是综艺,它也不是电视剧。它就是走近人群中,关注那些最贴近大家生活的人和情感。

之后还会拍摄更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内容,比如观察“中国式相亲”,探究“剩男剩女”的标签,找到一个合适的视角切入,呈现出我们想要的、能与观众进行沟通的纪实内容。


新媒体部近期工作照

我们想用一种不同的方式记录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不是只有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不是只有那些伟大的东西、写入历史的东西。它还有那么多普通人,也包括我们自己。很多思想的变化在普通人群中发生,只是没有被记录,但同样有巨大的价值。

从前很多人把纪录片当成是猎奇的。最早可能是《动物世界》,因为都没见过,看看纪录片觉得能长点知识。但我觉得今天纪录片的发展早已过了那个阶段了,纪录片的内容价值会开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end—


《可以跟你回家吗》即将发布官宣,敬请留意云集将来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播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