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楠:云集北京的三个愿景

2019.3.18

导读

2019年伊始,张楠正式出任云集将来传媒北京分公司(以下简称“云集北京”)执行总监,在延续个人纪录电影创作的同时,开始了跨媒介内容创新、制作资源的汇聚管理和大型影像项目的实践。

对于张楠来说,云集北京是崭新的起点和征程。在云集将来的支持下,这位年轻人从创作者走向制作人和管理者,他将会给中国纪录片产业带来怎样新鲜的想象?人们对他期待满满。

我们从《黄河尕谣》聊起,尝试了解这位85后纪录片人细腻而敏锐的时代感悟,以及在新的创作征程上,他与云集北京的愿景,于是便有了以下这篇专访。

1
“我们正身处一个亟待自省的历史节点”

作为相对年轻的纪录片作者,《黄和尕谣》是我做纪录长片的第一次尝试。回头看来,其实是充满了不自觉的个人感受和情绪体验,也包含了对一个特定地域的自发想象——我的西北家乡。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患有“口吃”毛病并害怕失去“农村味儿”的西北青年张尕怂怎样用自己热爱的民歌音乐去经历现代城市的繁华,却又最终选择回到家乡的故事。在张尕怂与故乡之间,一直存在一种情绪联结。一边是甘肃白银的靖远农村,那些在今天逐渐被废除了社会存在必要性的土地、人和他们的精神生活;另一边,是因为代入新的城市环境而产生的强烈不适与伤感。


《黄河尕谣》剧照

对我这一代人来说,家乡是一个非常可疑的词。在经历剧变的中国,众多城市移民的家庭扎根于故乡的土地上,个人作为家庭谱系的新鲜末梢却伸进城市,逐渐遭受新生产方式的冲击。

然而,粗砺的乡土文化并没有随着城市化而消弭,反而全面渗透进被工业与信息改造后的社会生态中,使整个社会里人性欲望的演绎变得更为光怪陆离。在新千年的时间洪流之中,民族性和现代性两股力量在我们社会和文化领域之间相互交汇、冲撞、拉扯的张力,带来大浪和潜流,也会遇到礁石,撞出泡沫。


《黄河尕谣》的拍摄始于2013年,历时四年。图为2013年张楠(左)与张尕怂在甘肃武威。


《黄河尕谣》剧照

在全球化的今天,作为人类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来到了一个亟待自省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审慎地感知和面对周围的事物,也需要一份内心的清明。这种审慎和清明,是我所生长的时代和环境,带给我的一种意识,是位于西北内陆的家乡透过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历史文化积淀而留给我的情绪。换句话讲,天地的大和人的渺小根植在我所认识的那个家乡之中。这让我即使远离它,也像是某种靠近。

偶然的机缘,让我遇到了张尕怂和他的音乐。我认为那是和我有内在联结的事物。和主人公尕怂一样,生于85后,我在西北长大,沿着教育体系一路走到了严密的职业分工之中。经历多年独自在外的生活,我对尕怂的乡土依恋有了更多切身的感受。


《黄河尕谣》拍摄花絮


2014年,跟拍张尕怂巡演

在尕怂身上,我看到人的经历变成记忆和审美,变成音乐和吟唱,变成绝无仅有的告别。出于对环境变迁的感知,我自发的创作其实是尝试处理自己的“来处”。尕怂的生活作为一种比喻,只是希望提醒我们:一个社会与一个人一样,都无法否认自己的来处。接受自己生命的缺憾,能够更好地与昨日告别。

2
这个时代,“我们在精神方面所要回应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历史空前的”

作为青年导演,我曾在中央新影工作过短暂几年,参与拍摄了不少央视的系列纪录片、专题片,也为国内外的许多社会制作公司、及独立和私人项目工作过,做过导演、摄影、剪辑,但也干过写作、制片甚至翻译、特效之类的工作。从前辈同行身上,我看到了做事和做人的态度,学到的是“睁眼、走心和讲理”。这些是最宝贵的。与此同时,通过观察行业与社会中的状况与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能够做一点什么。

纪录片借助电影和电视两个媒介已经走过了一、二百年的道路,在中国尤以过去这几年出现井喷式发展。然而,放眼整个文化上的局面,在纪录片这方角落的发展仍然是明显和经济发展不匹配的。这其中仍然有意识形态、形式手段和语言的陈旧,依然有模式和题材单一的问题。

面对多样复杂的社会现实,我们在精神活动方面所需要回应和表现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历史空前的,观众对于文化产品在思想和审美上的需求其实一直在提升。手段跟不上需要,难免一度形成无力、尴尬的行业局面。年轻一辈如思进取,和前辈、同行一道为这种局面的革新做出努力,是必须要走的一步。这也是我与云集将来走到一起,将北京分公司的想法共同加以落实的背景初衷。


2018年11月,《黄河尕谣》于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展映。图为张楠与热心观众进行现场交流。

今天我们无论讲网生纪录片、跨媒介内容还是新媒体与“纪实+”的概念,实际上都是在回应对于建立一个更市场化、更贴近受众、更公平、更产业化的系统机制的要求。纪实+就是拓展纪实影像原有的内容边界和消费形态,建立新的类型、美学、叙事手段和培育相应的细分受众群体。

如今,产业和市场期待好的作品,社会大众对艺术创作也比十年前我还在求学时更为宽容。以纪录电影、艺术电影、跨文化影片和UGC私人影像创作为表现的内容细分市场正浮出水面,逐渐显现出各自的格局和样貌。

与此同时,像优酷、B站等新媒体平台异军突起后,也有大象点映、东山提案会、FIRST影展等和真实影像有亲密血缘的平台新秀,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放出异彩。从2010年的《归途列车》之后,国内院线每年都有能让大家记得住的纪录电影上映,这种连续现象绝非偶然。

从某种角度讲,我们经历了热情洋溢的喧嚣与亢奋,正尝试走回到理性、常识和公平的艺术与市场规律上来。


2018年FIRST青年电影展颁奖现场


新鲜提案真实影像大会(东山提案会)创办于2016年,旨在打造真实影像领域新的内容创投方式和跨界峰会。

3
“好的内容,需要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面对当下的行业格局,云集北京的发展愿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作为一个制作公司,这些目标都立足于做出好的内容。而且这个“好”不是单纯地迎合现有的市场逻辑,或话语环境,而是需要尽力去看清时代变化,创造更长远的价值。

第一是在系列片方面,进一步面向新媒体平台和新一代纪录片受众进行开发。在制作手段和作品形态上作跨界尝试;在内容和立意上坚持主体自觉,寻求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题材;在审美上寻求更符合时代要求的表达。在产品生态的运营方面,更重视内容生态链条的完善,围绕单一项目,做更多的外围开发和延伸,争取更多的泛文化影响力。


在国际上,已有以Netflix为代表的制作方们将剧情、时尚、新闻等多种元素融入纪录片创作,打造了诸多引发舆论热潮的网生纪录片。

其次,云集北京将会发力于纪录电影,进一步完善云集将来立足纪实影像内容的产业布局。纪录电影既是目前适合我个人创作的形式和体裁,也是云集北京希望以深度内容介入现实社会的诉求体现。

作为“电影的长子,故事片的穷兄弟”,纪录片自电影诞生以来就面对更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被塑造成不同的形态,但真实的力量是始终根植在电影的本质之中,并且融入人类文化的血脉。从更长远的时间来看,它的路更曲折,但我相信它的使命也更大。有力量的作品,应该进入更加成熟的电影市场,接受商业竞争和时代检验。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里有一句话:纪录片的影院观看会成为一种纪录片接受的新常态,和纪录片产业板块的重要一极。
(图片摘自网络)

云集北京的第三个愿景有点远大,它藏在公司的名字之中,那就是“将来”。不论是系列片还是纪录电影,之所以重视对新形态、新媒介等优质内容资源的整合,最终的目标是创造、检视和锤炼能够影响时代的文化价值。包括北京分公司在内的云集将来希望带给社会的,绝不限于有形的真实影像产品,更应该是态度、旨趣和精神气质。

在我看来,商业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那么目的是什么?我想需要用行动和结果去说明。至少目前我相信: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过去的行动和经历而不是言说。那么“将来”就是现在正在做什么事而去成为自己的结果。云集将来北京的远期愿景,有待同事们、同行们和我共同去领悟、去塑造。

4
“云集北京欢迎有能力和相同愿景的人才前来加入,各精各专,共做好内容”

目前云集北京刚刚成立,不过在具体的内容业务方面,已经展开了若干新项目的创意、评估和开发,有多集系列片,也有纪录电影长片。这些项目分别与国内外的顶级新媒体平台进行合作,在制作方法上突出了纪录片的电影化、剧集化。

像今年主要在制的一部多集系列纪录片,目前暂名为《岁食记》,就是由我们自主进行创意开发的国内首部“纪实剧”,结合纪实环境和故事电影的手法,探索青年人的生活方式与微妙的内心情绪,也是一次电影和纪录片的跨界尝试。


北京分公司内景

在运营方面,我们的创意和制片团队刚刚建立。目前人员比较精简,负责核心的策划、开发和项目管理,以项目制的方式,灵活和产业链各端建立合作。

以我自身的感受,创意和创作这件事,还是非常需要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各方面体验和认识上的滋养的。因此,作为以创意为核心的制作公司,云集北京会坚持独立、开放、平等和由共识与愿景自我驱动的工作关系,希望能坚持轻资产和扁平化的运营,鼓励自由交流,重视前期开发与项目孵化。


云集将来北京分公司的同事们

要实现云集北京的愿景和目标是不容易的。今后的每一个项目怎么做,都会是一个个新的挑战和功课。

为此我也准备好了一点协作的精神,以己所欲之宽而待人。我不是一个喜欢做事极端的人,情绪多有克制,很多时候也常常会自觉得缺少艺术家的决绝与牺牲受难的精神。但我喜欢好的东西,欣赏美的事物、仰望严谨的态度、自由的精神,这些都不必局限于自身的短长。

少年时候我很喜欢李敖先生于《法源寺》写谭嗣同的义无反顾,但也很喜欢写《铁皮鼓》的君特格拉斯说:“每一个困难都能克服我。”这实在是有趣的反照。而在云集北京成立后,我们的工作地点就选在北京东四十四条一带的胡同里,梁启超先生故居的旁边。我似乎也觉得这是有趣的巧合。


北京分公司外景

最后,希望看到这篇专访的年轻朋友和同道,有什么想法的,能找我们来聊聊。云集将来(北京)希望邀请更多有能力和相同愿景的制作人才前来加入,各精各专,共同做出好的内容和产业化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