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门后的“普通人家”,细数这些被记录的都市人温暖瞬间|《可以跟你回家吗》回眸

2019.7.13

文 | 霓星

“在我看来,我们会从每一个都市夜归人身上看到我们期待的、不期待的模样,然后汲取养分,变成更好的自己。”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可以跟你回家吗》有哪些打动你的地方?”不少网友触动颇深,由纪录片引发的温情故事在内容之外,还在透露着微光。

从5月23日开播,今天《可以跟你回家吗》第一季迎来第8期的收官之作。

“我现在在工作,你稍微等一会儿吧。”

工作人员还没说出请求,这位身着制服的男子便抛下这样一句话。当知道了工作人员想要跟随其回家采访的意图后,这位刚结束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区消防支队成员说,“跟消防员回消防队吗?”

跟随最后一位打开家门的消防员,人们看到了与想象中并不相同的“后台”生活。脱口而出的简单一句看似玩笑,却道出了都市中这一身份角色的与众不同。《可以跟你回家吗》将目光投向都市生活中的平凡个体,这部纪录片关注的是真实生活状态,十几分钟的拍摄和交流,在展现立体人生的同时唤起了观众的共鸣。

而回望这8集的非典型纪录片,除了收获大量的关注和讨论之外,折射出的社会意义和行业价值更值得进一步深掘。

打开家门也打开心门
“家空间”值得这样温情描摹

“家”是什么?

一万个人可能有一万个答案。它是小学作文本上写下的避风港湾,是每年春运大军步履不停赶往的目的地,是有着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好酒的一间小屋……尽管每个人对“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在《可以跟你回家吗》的创作者眼中,有一点是共通的:“家”是个人边界的一个重要象征。

正因如此,当节目组在街头随机对陌生人提出“可以跟你回家吗”的请求,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对于房屋的主人而言,“家”不仅是给人以温暖和依靠的物理空间,更意味着能够包容真实自我的领地。几乎每段采访的开始都难免充满了被拒绝的镜头,“不好意思”“不太方便”甚至成了每一期节目中高频词语。

但就算有高达90%的被拒率,也仍有人愿意面对镜头,打开自己的家门。

行政员工“芝麻酱”(昵称)的房间中到处是绿植,家具也是根据自己的身高定制的;有着出租车司机和保险业务员双重身份的被采访对象家中因为二胎的到来显得有些杂乱;毕业于同济大学的传媒从业者家中有着精心设计的楼梯,和为好友聚会增添趣味的灯具……在《可以跟你回家吗》更显主动性的镜头里,不管是与家人一起蜗居,还是与陌生人合租在同一屋檐下;是住在三百平米的豪宅,还是住在漏水亟待维修的二十平米小屋——“家”在其中都把物理空间和心理栖息地实现了一种微妙的融合。

在《可以跟你回家吗》中,除了单纯的镜头记录与呈现,节目组还尝试通过房屋内有意思的细节去挖掘主人公们的内心状态与经历,通过这些故事不断强化与观众之间的情感链接,实现共鸣。

每次推开被采访对象家门的一刹那,仿佛这间房承载的所有故事便倾泻而至。

当2009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上海消防部队的小杨走进家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阳光温暖的大男孩,他也会亲手装饰新房,会因谈起牺牲的战友而落泪,甚至家中组装木材、刷漆、搭建盆景的任务,样样都是他自己完成的。人们想象中的消防队员不仅是城市中的英雄,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所以,《可以跟你回家吗》重要的不是“回家”,而是找到家中那个温暖美好、具有温度的人。

镜头下的他或她
也是屏幕前的每一个“你”

95后的张子悦是一名典型的电竞少女,但同时也是77岁奶奶的闺蜜,她们作为最亲密的家人共同生活近二十年,但比二十年同居更可贵的是彼此的交流。在张子悦看来,她不介怀父母关爱的缺失,更不苛求年轻人普遍向往的自由,她甚至还和奶奶讨论自己与男朋友交往中的细节。

把目光对准卸下光鲜亮丽的都市青年,曝光“后台”的故事,《可以跟你回家吗》其中既有冷暖自知的酸楚,也有令人欣羡的甘甜。

“想给一直以来扛过生活苦难的自己点个赞”。片中一位阿姨与狗狗相伴14年,今年已经57岁的她和其他主人公不同,似乎并不能纳入都市年轻人这一群体当中。然而,节目中所展现出的她的心态却是一点不亚于80后、90后,家中布满来自世界各地的冰箱贴和小玩偶。

在记录之外,《可以跟你回家吗》用影像搭建起多维的沟通平台。

一方面,对被记录的个体来说,《可以跟你回家吗》提供的是沟通和倾诉的管道。和父母同住的纹身店运营员,不仅未曾告知父母自己的真实工作,在婚恋观上与长辈也有诸多不同。此次镜头的介入,让她们双方有了沟通交流的机会和获知对方真实想法的途径,她和母亲在镜头前的交谈既充满了代际间的碰撞,又夹杂着无尽的亲情关爱和体贴。

另一方面,对看故事的观众而言,人们期望在他人的故事中找到相似的经历和共鸣,寻求解答的路径和支持,是这部纪实作品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在繁杂琐事中,当局者可能无法获得解决当下生活困境的方法,但在旁观他人时总能顿悟到一些豁然开朗的线索,或至少因为感受到同样的悲欢而满足。

一位看似不修边幅的摄影师,其实是SNH48的资深粉丝,对于每一位成员的成长经历和成就都如数家珍。对于在都市中寻找组织认同感的粉丝群体来说,宅男摄影师的经历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无论当初的行为多么幼稚肤浅,随着年岁渐长,宅男会成长为孩子的爸爸,妻子的丈夫,最终会成为那个为家人而努力谋生的勇士。

上海高学历出租车司机的另一重身份是一名保险业务员,虽然在郊区的房子因为二胎的到来显得有些杂乱,但是小两口仍然时刻期待并满足于生活中那些不期而遇的惊喜,他们正是那些被生活打击得手忙脚乱,却仍满怀热情的人们的代表。

“人人都有故事,家家都有微光。”《可以跟你回家吗》的这句拍摄初衷似乎有指向地道出了观众的渴望。也正如此,节目切中“原生家庭”“隔代抚养”“二胎”“大龄女青年”“主播”“网红”等社会热议的话题,把都市夜归人的生活状态娓娓道来。普通人家门背后的故事,成为引发圈层共鸣的重要法宝。

在子女教育上,很多家长常说这样一句话——“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跟你回家吗》便足以能做到让观众更直观地观察“别人家”的境况。在陆家嘴女孩的故事中,主人公在面对“大龄女性是否要为了结婚而结婚”这个问题上,表达了“不能因为买房而结婚,必须还是要有感情基础”的个人观点,这种真实的答案,恰恰展现了被拍摄人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诸如此类,这部纪录片所呈现的其他人也都面对着不同的问题,他们充满正向价值的处事哲学也都通过镜头被放大,折射出身处都市的主人公身上人性中最鲜活的一面。毫无疑问,这也是《可以跟你回家吗》被标签为具有教育意义、传递正能量的纪录片的重要原因。

优酷方法论:
文化聚焦与现实关照外的“命中注定”

在当下的纪录片行业生态中,《可以跟你回家吗》意味着什么?

从网生纪实角度的内容来看,它的角度新颖且有意义,通过刻画生动立体的都市人群像,勾勒出年轻群体的真实图鉴。这样的切入点和立意升级也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事实上起到了一种实验先锋的尝试,为接下来更为大胆的探索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95后少女和她的77岁闺蜜、乐观蜗居的陆家嘴金融女、将宠物视作最要好的伙伴的留守母亲、成为SNH48专属摄影师的追星男孩、获得王思聪赠限量相机的电竞摄影师……他们共同构成了都市的风景,也展现着一座城市的真诚与包容。

201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主人公有着体面的工作,别致的房屋装修格调,但一番聊天过后,观众才获知他患有焦虑症、两年间相亲30余次、依靠社交软件认识新朋友。在开车带节目回家的路上,他坦言自己有出国读研究生的打算,也聊起自己为了梦想打拼的经历,在聊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这个曾陷入信任危机的大男孩卸下心防,主动分享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透过这部纪录片的成功试水,网生纪实内容的表达和传播实际上完成了一次转型升级。创作者的身份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采访者,而更像是被采访对象的朋友、兄弟,也是打通代际沟通的桥梁,或许这便是纪录片在展现生活之外的另一层价值——用更有人情味的视角捕捉情感,它于整个纪录片行业的创新都有实验意味。

纵览国内纪录片发展现状,更贴近真实纪录本质的作品似乎成了一个大趋势。继BBC、探索频道的大厂引进后,国产纪录片迎来了自制的高峰。首开先河的是以美食、故宫知名IP、明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眼球式”普及阶段,在这一阶段,大众了解到了纪录片的初阶形态,但是内容本质上还是借鉴了综艺、剧集的拍摄方式和素材采集策略。

而《可以跟你回家吗》这类“素人”纪录片,是在共识基础上向真实记录再次迈进的重要一步。多面化的都市人,笑与泪并存的青年,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同在的他们,或许确确实实是这个时代最值得书写的群体,等待着被发现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