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时评|如果你问生命的意义,这部纪录片里或许有答案

2018.9.30

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人心中的绝望与挣扎、不舍与无奈,该如何被安放,是纪录片《生命里》尝试呈现与探讨的。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不了解死亡,没法真正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可贵。只要有美好生活的信念,生命里的故事就未完待续。谢谢海鹰导演,感谢生命里的这个夜晚。”在《生命里》第三集播出完当天,一位观众写下了这样的感想。

纪录片《生命里》由云集将来制作,该片从临终关怀的角度,真实记录四十多位临终者的故事。自9月13日在腾讯视频和哔哩哔哩(B站)上线以来,该片便赢得了网友的广泛关注,截至9月30日其在腾讯视频已收获1429万点击量,豆瓣评分达9.1分,在B站也收获了9.9分的评价。


是怎样的内容,唤起了人们对“生死”主题的深入思考?是怎样的故事,让观众对其生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诚挚谢意?

上海临汾医院的“安宁病房”里,住着所有知道自己生命时限的人。他们大多是癌症晚期患者,2个月、1个月、12天……《生命里》记录下的,就是一天天走向“终点”的那些人的故事。

直面生死——“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

《生命里》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纪录片,其所关注的议题是:人应该怎样离开这个世界?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里,影片曾为我们构筑了一个梦境般的亡灵世界,每年亡灵节失去的人可以返回人间与家人团聚,直到现实中再没有人记得他,一个人才算真正的消失,了无痕迹。

《生命里》第一集的标题是“记得”。正如《寻梦环游记》里的一句话——“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得我。”

死亡,每个人生命里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得知自己生命所剩无几时,每个人的态度都不一,有人能够坦然接受,也有人始终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事实……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人心中的绝望与挣扎、不舍与无奈,该如何被安放,是纪录片《生命里》尝试呈现与探讨的。

镜头里,这些病人多谈论起以前的过往,甚至有人叫子女把他们挑选的遗照拿过来看看。这其中有鲁胜兰的乐观坚强,有陈晓军的恋恋不舍,也有汪明昌的豁达浪漫,有温暖的关爱亦有死亡的阴霾。而这些乐观豁达的人也给予了这部作品很多鲜活、温暖的画面。

对于身患绝症的临终患者而言,生命最后的旅程充满艰难困苦。为何即便艰难却依然要走好人生的最后一站?《生命里》给出了这样的答案——“生命的最后,常常被无力感所包裹,但仍有病痛无法摧毁的,那便是埋藏内心的记忆。”

主创团队居于镜头后,让拍摄对象亲口讲述故事,让观众从故事中领悟哲思。镜头里,放慢了每一个告别者的无数个瞬间。看似琐碎无序实则韵味无穷的追忆中蕴含了“向死而生”的精神主旨,生命的意义在鲁胜兰所说吃起来“呜呜呜像吹口琴一样吹过去”的哈密瓜里;在汪明昌和老伴一起吃广式早茶的每一个浪漫清晨里;也在陈晓军认不得哥哥却冲进门就喊哥哥的本能冲动里……

在安宁病房里住着的,除了这些病人,还有一个个陪他们走完最后一程的护士、护工和志愿者。片中加入了护士和社工的对话和独白,不仅描述了真实的病房群像,也让我们从旁观参与者的角度进入场景。

医疗题材往往强调生之可贵,“安乐”主题常常宣扬死之静美,《生命里》却融合了“生存”与“死亡”两大主题,在“生死之交”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活着的意义。该片赞叹了患者直面死亡的勇气,也肯定了患者对于生命的眷恋,亲选遗像的漂亮老太让护士心生敬佩;始终放心不下女儿的老父亲令人动容;强撑着想见妹妹的临终患者让人感慨……创作者以包容的姿态记录了临终百态,以辩证的哲思探索了生命意义——坚强与不安中都包含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欢笑与泪水共同彰显了生命最后一刻的勇敢。

镜头背后的人文关怀

拍摄这部纪录片,缘起于导演吴海鹰父亲的离世。“他是因为膀胱癌走的,那是一种极端痛苦的疾病……”回忆起父亲在生命的尾声所承受的一切,七尺男儿依然哽咽到无法呼吸。

起初,他曾打算拍摄至少100位对象,这部影片才能成立。然而,眼看着生命的枯萎消逝,这对健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我最后只拍了四十几个对象。”吴海鹰说,“因为这样的主题,我承担不起。”

在某种意义上,纪录片《生命里》的出现填补了“临终关怀”特殊医疗服务这一题材空白,点出了治病救人之外医疗事业的独特价值。正如吴海鹰所说,“第一次触碰到这样的题材,要感谢每一位逝去的拍摄对象。这部影片能够公映,就是对他们,对‘关怀者’最大的回报。”

《生命里》中映射了“临终关怀”的艰难现状。仅住了一天就因无法接受临床病人的固然离世而出院的患者、以“好有什么用,到这样的病房都是来等死的……”来形容安宁病房的家属都印证了导演那句—— “在我国,临终关怀服务尚在起步的探索阶段,任重而道远”。

三年间,主创团队走进40多位临终患者的日常生活,6000多小时的拍摄最终凝结为总时长不到2小时的三集纪录片。虽组历经了家属排斥、不被理解、拍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该片还是坚持要用纪实的影像手法呈现出了人类最本真的生存面貌。

可贵的是,片中没有仅以痛苦反映死亡,而是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关怀,描述了病人们最后时光中的豁达、平和、深邃,也展现了家庭、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关爱之于生命尊严的重量。

拍摄过程中,《生命里》摒弃了推拉摇移的渲染方式,基本以固定机位拍摄,不用机器去打扰患者生活,不渲染面对死亡的痛苦与难堪,在尊重“生命”的同时,不苛求、不回避,对患者的真实感受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客观记录。为避免叨扰拍摄对象,创作者的沟通方式从“说服”变成了“聊天”,带着摄像机、穿着白大褂融入到拍摄对象的生活中去,让他们习惯摄像机的存在,流露最真实的感受。

护士在患者低语时侧耳倾听,家属在医护人员贴心提醒时潸然泪下,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宽慰下安心入眠,同样动人的情境从不同的侧面诉说了“临终关怀”的可贵——“给临终患者提供全面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

客观纪实而有所节制、题材新颖而不失温度,纪录片以客观的姿态描绘了临终患者在死亡面前的真情流露,以温暖的笔触诠释了临终关怀之于患者的切实意义,探讨了坚强求生的价值所在……或许这正是《生命里》得以深入人心的关键。

作者:刘白
编辑:李颀 侯雯慧